士大夫在都市(求扩列)

创作内容是历史同人。史册停笔的地方就是想象开始。
我法术之士也(我是法家士大夫),甚好商、韩、管之学(《商君书》、《韩非子》、《管子》均有涉猎)。
港科大水硕在读,工科生文笔有限。欢迎交友。

我读孙策:尚气任侠的江湖男儿,勇武强悍的英雄之主

        感觉《三国演义》中,东吴主公圈粉最多的当属孙策。

        孙坚,虽然也勇武强悍,但出道太老了!不喜欢大叔的可以让道儿了!

        那位射虎孙郎(孙权)吧,晚年争议又太多,“合肥孙十万”的段子包袱压在他的肩头又太重。他的黄老权谋又为大多数人所不懂。

        小霸王孙策身上散发着极强的个人魅力,这种魅力来源于他身上的那股侠气。你会发现孙策真的很痛快,这一点从他收服太史慈的桥段中非常集中地体现了出来:

        把太史慈挑破的袍子挂在墙上,众将皆不解其意,唯有周公瑾笑而不语。伯符公瑾这对好哥们儿相视一笑,默契!

        待到降服太史慈,将其绑入营中。孙策不仅客气地亲自为其松绑,还为众将及太史慈解释墙上袍子的含义,当太史慈问道为什么不杀掉自己时,孙策十分高情商的一句“若我为子义擒,子义肯害我否”?英雄惜英雄,义气!

        最后太史慈要归营收拢部众,众将都怕太史慈这一跑就是放虎归山皆不许,孙策却力排众议、插剑立信,这份对忠义之士的信赖,痛快!

        只是尚气任侠,还远远不够。孙策作为君主的魅力就在于在孙坚突然离世、主少国疑的继位之际,孙策以自己超人的勇武强悍,完成了江东基业的开辟工作。

        一般来说,主少国疑之际的稳定君权交接无非是两种情况:

  1. 新主城府深不见底,上位后在大义名分的“绝对正确”之下的操作将各方利益和君权进行了有效地调和,并最终温水煮青蛙地将大权收拢。如汉文帝刘恒,如刘宋之文帝刘义隆,如北魏之孝文帝元宏,如孙权。

  2. 新主是超级猛男,勇武强悍。在对外作战的过程中身先士卒、亲冒矢石,所有军功勋贵看着“老子英雄儿好汉”地自动跪倒在于这位强悍的天子的石榴裙下吹口哨儿。如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如北齐文宣帝高洋,如孙策。

第一种情况,你会觉得这些君主真是捉摸不透!不知道他的大义名分里藏了多少阴谋诡计呢?但是第二种情况,你却很容易看出他们的个人勇武来。

如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木兰辞》中的天子、可汗),13岁便亲自上阵砍人开过荤腥、15岁继位,16岁“可汗大点兵”亲征柔然,31岁便结束了五胡十六国的割据局面、统一了北方。一如两百年前的曹魏武帝一样,这一次挥鞭扫北的,是更为年轻的北魏太武帝。

        如北齐文宣帝“英雄天子”高洋(“快刀斩乱麻”典故之主人公),装疯卖傻隐忍20年继位,一上来就展现了深刻的城府和稳重,将当时还是东魏的政权快速稳定下来,并确立了后来北齐高氏的绝对领导地位,还亲征柔然、突厥,打得突厥可汗直呼“英雄天子”,表示臣服。北齐疆域在文宣帝时期达到极盛。

        如孙策,你见他父亲早逝,你见孙氏主弱臣强、你见孙氏主少国疑。然而,这位堂堂正正的男子汉却自动顶天立地地支棱了起来,一如当年项梁死后的楚霸王项羽。他攻略江东、他扩地千里、他开创基业。他的功绩不输孙坚,他给孙权留下了可以守成的基本盘。

        当历史中出现少主继位的桥段,我会同情那位少主:主少国疑最是国家脆弱、权力真空之时,估计少不了受欺负了。

        当这位少主是孙策、拓跋焘这样的少年英雄时,我又会笑着感叹一句——

        “你说你惹他干嘛呢?”

        但不知道是不是上天给这些少年英雄们开了一扇门就得关闭一扇窗,这些少年英雄们却无一不落得一个有些离奇的结局。

        见拓跋焘为太监所杀;见高洋26岁精神病发残忍嗜杀,30岁过晚地离开北齐人民;见孙策为仇所刺。貌似“超级猛男”的体验卡并不能使用很久。

        唏嘘叹惋,时也命也。


评论(1)

热度(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