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大夫在都市(求扩列)

创作内容是历史同人。史册停笔的地方就是想象开始。
我法术之士也(我是法家士大夫),甚好商、韩、管之学(《商君书》、《韩非子》、《管子》均有涉猎)。
港科大水硕在读,工科生文笔有限。欢迎交友。

赵匡胤的高级帝王权术||欧阳修《归田录》部分逐帧解析

        哎。

        《风云夏商周》又扑街了。(但我会坚持写完的呜呜)

        前段时间我们不是蹭了唐宗的热度嘛。

        这次我们蹭蹭宋祖。

        普通字体为原文,粗体字为中译中结果。

        

《归田录》中译中

        (宋)太祖时,以李汉超为关南巡检,使捍北虏,与兵三千而已。然其齐州赋税最多,乃以为齐州防御使,悉与一州之赋,俾之养士。

赵匡胤让李汉超在山东那块儿搞边疆防御,许他以便宜行事之权。没了。

 

而汉超武人,所为多不法,久之,关南百姓诣阙,讼汉超贷民钱不还,及掠其女以为妾。

李汉超是个大老粗,不懂得怎么搞民生。他向老百姓借钱不还、而且还强抢了良家妇女做小老婆。你说这人多混蛋呢!

老百姓不能忍了!组成上访团,去皇上那告李汉超这老混蛋一状!你这老兵痞别在山东地界混了!

 

太祖召百姓入见便殿,赐以酒食,慰劳之。

赵匡胤赶紧地给上访团好吃好喝好伺候,告诉他们别闹啦!欠你们的钱会还哒!上访团的大家也不闹了,赶紧收拾回家种地去了。

就留下一个女儿被抢的可怜老汉非得找皇上要个说法:钱能还,但我女儿的清白怎么办?还的清么?

 

(太祖)徐问曰:“自汉超在关南,契丹入寇者几?”

百姓曰:“无也。”

太祖曰:“往时契丹入寇,边将不能御,河北之民岁遭劫虏,汝于此时能保全其资财妇女乎?今汉超所取,孰与契丹之多?”

赵匡胤:“你算算这笔账:不论是对于国家还是对于你个人的家庭来说,我都不可能换掉李汉超这个人。对国家,别的边将根本挡不住北边的契丹;于你个人,李汉超抢的这点东西跟契丹一比,根本不叫事儿!你说‘无也’,就是自己承认了嗷!这可不是光我在说嗷!我们有互动的!”

 

又问讼女者曰:“汝家几女,所嫁何人?”百姓具以对。太祖曰:“然则所嫁皆村夫也。若汉超者,吾之贵臣也,以爱汝女则取之,得之必不使失所。与其嫁村夫,孰若处汉超家富贵?”

赵匡胤:“你看看你家别的女儿,不都嫁给的农夫吗?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多遭罪!嫁给李汉超,虽然是做小的,不至于幸福,但是吃喝穿有保障啊!她能缺吃少穿?她需要一天到晚的钉死在黄土地上?哥们呐!给个台阶,下了吧!你女儿嫁给我的将领,真的不算亏的!”

 

于是百姓皆感悦而去。

赵匡胤:“你敢动吗?你感动吗?”

老头:“我不敢动,但我很感动。我不敢动是因为我知道李汉超这个混蛋确实还得在山东地界上继续混着,我感动是因为好歹皇上还给了我个台阶下。差不多得了,我也甭闹了,啥结果也不会有的。”

        

        看起来到这就算是结束了。赵匡胤把人民都哄好了,画了张大饼,让李汉超还得以继续任职。Happyending

        并没有!他后续还有更高超的手段!

        

太祖使人语汉超曰:“汝须钱,何不告我而取于民乎?”

赵匡胤骂李汉超:“你个混账东西,缺钱和我说一声啊,你向人民伸手不知道他们会闹啊?群众路线懂不懂啊?你还想不想混下去了啊!?”

 

乃赐以银数百两,曰:“汝自还之,使其感汝也。”

赵匡胤给李汉超一大笔钱,告诉李汉超:“你就给百姓们还一笔高利贷,做一回大凯子,让百姓们都感谢你,这样你才能混下去!听到了吗?”

 

汉超感泣,誓以死报

赵匡胤:“嗷,还有一件事。我拿着你的把柄了,使功不如使过,你知道啥意思吧?”

李汉超:“领导我懂,领导我收敛点,领导我唯您马首是瞻。”


II·重点,重点,还是***重点!

我们画一下重点。

其实想要说服人,最好用的东西是什么呢?

是利害。

赵匡胤怎么给那老汉儿陈明利害呢?

  1. 李汉超比契丹抢的少得多。留李汉超对你有利。
  2. 你女儿跟着李汉超不会少吃穿,维持现状对你的女儿也有利。
  3. 李汉超走了,契丹就该南下了。我这个节骨眼儿上处理李汉超对大家都有害!

 

III·“双标”皇帝

欧阳修《归田录》中的这个小故事我们讲完了。

但是我还想升华讲点别的。

《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宋史》中讲到李汉超的这一集叫《双面胶皇帝》。

啥叫双面胶呢?就是双标呗。

赵匡胤对那些个贪官动不动就杀。尤其对抢民女的,就连宋太宗赵光义指使别人抢了民女,他也不放过弟弟的手下。

但是对李汉超这个又贪又色的老兵痞呢?他选择了宽容。

为什么搞“双标”呢?用一个人,只好去宽恕他的小缺点。没办法,这个岗位也就李汉超好使!咋整?为之奈何?

皇帝更是权力的笼中之鸟,不是爽文中想干啥就干啥的,他有太多太多的无奈和不得不了!

 

IV·见微知著,一叶知秋——说“知行合一”

老百姓上访,告李汉超为非作歹。

A

一般人会想到什么?处理李汉超。

但处理李汉超的结果是什么?契丹劫掠。

 

B

那不处理李汉超呢?给老百姓画张饼、打发走。

这样结果是什么呢?中央政府失去信用,老百姓还得闹。李汉超在地方失去人心,没准老百姓就箪食壶浆以迎契丹了。那更完犊子。

 

处理李汉超也不行,不处理李汉超也不行,咋整吧!

赵匡胤偏偏在这看似非A即B的选项中硬生生地造出了一个中庸的(A+B)/2选项。既把老百姓哄住了,也把李汉超唬住了,还拿出了个大家都开心的解决方案。

但我有个问题:赵匡胤当皇帝前是干啥的?

武将。

把自己的脑袋别裤腰带上,上马嗷一嗓子冲锋、提起大斧头削别人脑袋的。他从前干的是这活儿。

他也不是一脑门子算盘珠子、一胸腔子书墨袋子、一腹肚子花花肠子的文官呐,咋这么有水平呢?

《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宋史》还有一集叫《百官读书》。讲的是赵匡胤在当皇帝后,开始恶补文化课、并且要求百官也都恶补文化课的故事。其中“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宰相赵普,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进行的扫盲。

其实像是赵匡胤、诸葛亮这样的天才,他读书真的是可以观其大略、融会贯通的。就像一个武林高手,你见他轻轻举起,砸下的力道却远远不止千钧。

        为啥总说“知行合一”呢?因为经验告诉我们,“知”和“行”根本不是一个线性相加的关系,他俩属于“再看一眼就会爆炸”的相见恨晚。“知”与“行”碰在一起,炸开便自有千钧力道!

        你见有些人光“知”不“行”,说一套做一套,白扯、没用!满嘴的大道理,一投入实际就找不着北。为啥?学了你不试试你怎么知道怎么用啊!你怎么知道有没有用啊!你怎么知道这个情况下该不该用啊!

        于是你见他们好像懂得很多,却整天抱怨“古人欺我耶”,或“礼崩乐坏”者。要我说,这些人“知”倒不如“不知”。

        但也有些人光“行”不“知”,他自也能摸索出一套自己的东西来,却不能参照前人的知识和经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终究难以跳出自己的条框、难以修正自己一直保持的错误,还洋洋得意,觉得自己吃过见过。

        其实就是通过细品《归田录》中这么一个小故事,我见赵太祖读书、我知赵太祖之管理实践。

        我品其读书时观其大略的轻轻举起,我赞其那力逾千钧的重重放下,最终又叹其水面波澜不惊的四平八稳。

        不由得为其喝彩拍案,千言万语只好化成一句——

        卧槽,牛*!


评论(4)

热度(16)

  1. 共2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